风吹麦浪,遍地金黄,8月的青海迎来丰收季。近日,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5万亩(1亩≈0.067公顷)小麦喜获丰收。金色的田野里收割机轰鸣作响,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。这喜人的场面,得益于海东大力推广膜侧小麦种植新技术。
膜侧小麦种植技术是海东市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推广的现代农业技术,包含膜侧沟播和膜侧条播两种栽培模式。该项技术源于相邻地区甘肃省的实践经验,2009年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首次引入试种。十多年的时光,经过示范验证及创新实践,现已发展成为海东地区适合干旱山区小麦生产的重要技术。
这项技术将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沟播相结合,具有四方面特点:一是集雨蓄墒,地膜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,垄沟设计能在自然降水期间有效蓄水;二是增温保墒,覆膜提高地温2-4℃,可延长小麦生长期10-15天;三是增光通风,每行小麦采光充足,通风良好;四是促进生长,有效增加小麦分蘖数、穗粒数和千粒重。
今年,海东市积极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加大示范推广力度,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,在民和县13个乡镇动员100个种植合作社,推广膜侧小麦种植1万亩,建立百亩示范片80个。多方合力促落实,小麦产量显著提升。
项目实施过程中,为种植户提供每亩小麦良种(包衣处理)15公斤(1公斤=1千克)、小麦配方肥20公斤、生物菌肥5公斤,并给予地膜支持。技术推广要求:在施肥后达到整地质量要求的基础上,覆盖40厘米宽地膜,并于两侧种植小麦,从而提升单产。
据海东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,采用膜侧种植技术后,小麦亩产量可达300公斤,按每公斤2.8元计算,亩收入可达840元。较露地种植每亩增产粮食75公斤以上,亩均增收210元以上。1万亩推广面积共增产75万公斤,总增收210万元。
该技术推广还带动了项目区种植业结构调整,粮食单产水平提高,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,农民收入提高,乡村经济向好。在生态效益方面,项目按绿色有机农蓄产品输出地技术要求进行规范生产,秸秆资源化利用,畜牧养殖优化发展。
膜侧小麦种植技术的成功推广,为类似生态条件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,海东市将持续完善该技术体系,扩大推广范围,助力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。